当前位置:首页
> 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2页
语文教案 口语交际――自荐担当志愿者
课型:活动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: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。 教学重点: 1、让学生了解社区招募中应知的知识; 2、培养学生在社区招募中如何运用恰当的知识推荐自己; 教学难点:让学生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所学口语交际知识。 教学方法:实践法 学法:实践法 课时安排:2课时 教学过程: 一、理论指导。...
语文教案 第26课《郭沫若诗两首》导学、例析、训练立体教学案
(建议安排2课时)[学法引导]学习这两首诗,首先要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,及诗人1921年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绪,准确把握这两首诗的主题。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是这两首诗的一个学习重点。这两首诗都选自郭沫若的诗集《星空》,它们的结构、手法、情调都颇为相似,但描写的具体景致不同,由此唤起的联想和想像也...
语文教案 23 登上地球之巅
23 登上地球之巅 [学生现状分析]城市里的孩子接触面广,视野比较开阔,对登山这类运动并不十分陌生,但是较多的孩子不太理解登山的意义,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所说的“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”的思想的潜移默化,中国人普遍缺乏冒险精神,对登山运动知之不多,这既是学习本文的一个契机,也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。[教...
语文教案 三 峡
三 峡郦道元教学内容和步骤 —、导入新课:我们伟大的祖国,山河壮美,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,妆扮着中华大地,引得—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、文人墨客为之倾倒,为之歌唱。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,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,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,《三峡》就是其中的一篇。去过三峡的同学...
语文教案 《共工怒触不周山》七下2
《共工怒触不周山》教案 一、教学目标 1.诵读课文,理解课文大意。学习积累文言词语。 2.体会古代人民认识、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。 3.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。 二、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,积累文言词语。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,珍视其独特的感受、体验和理解,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...
语文教案 《十三岁的际遇》教案
一、 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《十三岁的际遇》是自读课文。全文以情感为线索,回顾了在北大两年来的学习生活感受和收获,展示了北大的精神魅力,抒发了对北大浓厚炽烈的情感和追求进取的信念。 学习本文真正放手让学生自读,教师从旁指导、点拨。只要学生自己阅读、自己有所发 现,不论自读效果达到怎样的水平...
语文教案 20 山 市
20 山 市一、教学目标1、知识目标:了解“山市”这种奇怪现象;积累一些文言词语。2、能力目标:能用自己的话描述“山市”发生时的现象,并能筛选搜集到的信息对这一现象作出科学解释;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,能迁移运用积累的文言词语。 3、情感目标:感受“山市”的神奇、壮丽。培养主动...
语文教案 《散步》教学设计
散步教学目标:1、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,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。 2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3、 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。重点、难点:重点:整体感知课文内容,理解文章的人性美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揣摩文章的语言美。难点:理解文章的人性美、品味文章的意境美。以小见大的写...
语文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
诗歌赏析①体味诗歌的遣词,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、生动性、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。②体味诗歌的意象(意境)。所谓“意”,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;所谓“象”“境”,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、生活画面,即意中有景,景中含意。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,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写的情怀。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、...
- 最新文章
-
9秒前
49秒前
50秒前
4分钟前
1天前
- 热门阅读
-
- 研究报告 蚂蚁花呗市场研究报告
417 浏览范文大全
392 浏览政治
353 浏览语文
336 浏览语文
278 浏览语文
- 研究报告 蚂蚁花呗市场研究报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