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设计 《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》教学设计
马晓丽
一、教材分析
本课是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华北事变的发生,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,面临着严惩的民族危机,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政策上的重要转变,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,基本上结束了十年内战的局面,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战争。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线在本切都得到了充分体现。本节内容是《国共十年对峙》这一章的总结,又为下一章全民族的《抗日战争》做好了铺垫。本课的特点是:一二九运动、西安事变等事件承载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,是进行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渗透的良好契机。
二、学情分析
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,高中生思想活跃,兴趣广泛,探究欲望强烈,,在学习完一个学期的中国近代史之后,同学们对近代史的基础知识和篇章结构已经有了一定认识,初步建构起了知识结构。但是他们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,缺乏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,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并不稳定。因此在教学中变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,创设情境,融史于情。生动的学习历史的生动,运用谈话、讨论、等言语互动的方式,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,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
三、教学目标
(一) 知识与能力
了解并掌握华北事变、瓦窑堡会议与中共确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、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、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等主要史实。能过华北事迹以及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教学,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;能过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教学,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。
(二) 过程与方法
1、通过组织学生搜集信息、总结日军发动华北事变的目的和影响,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,
2、通过创设情境、学生参与等活动,培养学生合作意识、竞争意识,提高口头表达能力,培养探究性和创造性。
3、通过组织学生报道西安事变的过程,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、矛盾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(三) 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
1、通过日本发动华北事变的史实,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,意识到在和平年代也要居安思危,防止新的军国主义的侵略。
2、能过重温一二九运动的激情,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的教育,激发学生将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情感。
3、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制定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,使学生认识到中共善于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,中共是全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。认识到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巨大凝聚力,从而树立为和平统一祖国做贡献的意识。
四、教学重点、难点
(一)教学重点: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、西安事变
(二)教学难点: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
五、教学方法
主要利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,启发式谈话法,由浅入深,层层推进,从高度、广度、深度上开启学生的思维、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。
六、教学设计思路
情境式讨论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,体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理念:以学生为中心,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。在活动中发展、在探索中提高。通过创设情境,提出问题,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, 以多项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,在表现中评价,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。加强师生间、生生间的协作关系,彰显学生良好个性,在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、培养能力,提高综合素质。
七、教学准备:
提供给学生主题资源网站,让学生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信息。
张学良纪念馆:。
一二九运动纪念馆:。
《人民网》时政题—纪念西安事变。
《历史回廊》人物卷:
《中国网》www.china,。
八、教学过程:
第一部分:导入新课:
出示课题,通过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将本课设计成:知识建构、练习提升、整理总结、发散探究、表现评价等几个环节。
进入知识建构后,出示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涨的动态图片
(播放歌曲)《华业歌》,提问:为什么歌词中写道:“满耳是大众的嗟伤,一年年国土的论丧?”
(设计意图)创设情境,集中学生注意力,凝神、起兴。
(师生互动)进入新知识的建构
第二部分:讲授新课
(一) 华北事变
(设疑:)
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方针,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日本采取了什么措施和行动呢?(配合东北地区的显示)
②按照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所设想的,“灭亡满蒙”只是征服中国的第一步,为了继续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,日本又将下一个目标放在了什么地方呢?(配合华北地区的显示)
③比较日本对东北和华北的侵略有何不同?
(播放视频)《华北事变》中有关“何梅协定”、“华北五省自治”等内容的介绍。
(设计意图)有关华北事变教材略做介绍,通过播放相关资料,能让学生更直接更形象的融入到民族危机严重的历史氛围中,加强切身体会,为突破本课重点和难点做好铺垫。共3页,当前第1页123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第一范文|第一PPT|免费作文|免费PPT课件下载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