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《赤壁赋》《*登泰山记》PPT
《赤壁赋》《*登泰山记》PPT 详细介绍:
《赤壁赋》《*登泰山记》PPT
第一部分内容:课前自主学习
赤壁赋
一、知背景
宋神宗元丰二年(1079),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①,被贬到黄州(今湖北黄冈)任团练副使。元丰五年(1082)秋冬,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,写下两篇赋,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《赤壁赋》或《前赤壁赋》,称后一篇为《后赤壁赋》。
[伴读] ①这两位文坛奇才因为在朝辅政意识形态及文学风格的迥然不同,导致个人是非恩怨不断。好在二人在晚年能握手言和啊。
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。其实,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,而是黄州的赤鼻矶②。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,采用当时的传说,借题发挥,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、人生的一种感悟。
[伴读] ②这个曾叫“赤鼻”的地方因苏子而被誉为“文赤壁”,赤鼻之幸,黄州之幸!
二、拓知识
1.乌台诗案
“乌台诗案”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,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,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,于是求为外任,先后在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,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,也“不敢默视”,后因“托事以讽”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,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“包藏祸心”“指斥乘舆”,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治罪,在狱中备受诟辱,几乎被置于死地,后来经多方(包括王安石)营救,被释放,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受此牵连的有苏辙、司马光等多人。因御史台又称“乌台”③,所以此次事件被称为“乌台诗案”。
[伴读] ③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,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,乃称乌台。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,令人不禁莞尔。
2.干支纪年法
“壬戌之秋”中的“壬戌”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。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的代号。天干(10个)排列顺序为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地支(12个)排列顺序为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60年一个循环,故有“六十甲子”的说法。
三、明文体
赋
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,其特点是“铺采摛文,体物写志”,侧重于写景,借景抒情。④赋萌生于战国,兴盛于汉唐,衰于宋元明清。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、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。
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:语句上以四、六字句为主,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;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;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;内容上侧重于写景,借景抒情。
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,发展到中唐,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,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,不讲骈偶、音律,句式参差,押韵也比较自由,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,叫作“文赋”。
[伴读] ④有时间可以读一读如下名赋:左思《两都赋》、张衡《二京赋》、杜牧《阿房宫赋》。
... ... ...
第二部分内容:任务群构建与探究
文本构建
赤壁赋
主旨归纳
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,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,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,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、到怀古伤今的悲咽、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的思想过程,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*登泰山记
主旨归纳
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,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。文章以精练的语言,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,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,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,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。
任务探究
任务探究一 月照为玉,日出为明——赏析散文写景
任务导引
古人把太阳形容为“金乌”,把月亮形容为“玉兔”。玉兔东升,金乌西坠。日出为明堂,月照为玉堂。两篇文章在描写“月出”和“日出”的景象时笔法各异,各有千秋,值得我们细细探究和鉴赏。
任务设计
1.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描写“月出”和“日出”的美景的?
从写景顺序、写景角度、修辞运用、用词炼字等角度赏析。
答案 《赤壁赋》对“月出”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一段,写月之前,先写主客秋夜荡舟,把酒诵诗,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,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。与《月出》诗相回应,“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”。“徘徊”二字,生动、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。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,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,天光、水色连成一片。游人这时心胸开阔,舒畅,无拘无束,泛舟而游之乐,溢于言表。
《登泰山记》对“日出”的描写,分为“日出前”“日正上”“日出后”三个阶段。“日出前”是:“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,山也。”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,众山如骰子,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。“白”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。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。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“极天云一线异色,须臾成五采”,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。“日正上”是“日上,正赤如丹,下有红光动摇承之。或曰,此东海也”。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,颜色赤红,有红光托着,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。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,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。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,“日出后”,作者回头西望,以山峰作映衬,更凸显日出带来的光明天地。
2.《登泰山记》在写景时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,各具特点。请举例赏析。
赏析时,要抓住句子特点,从修辞入手寻找突破口。
答案 ①“苍山负雪,明烛天南。”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。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,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,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,用语新颖、传神。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,形象、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。
②“望晚日照城郭,汶水、徂徕如画,而半山居雾若带然。”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。作者纵目远眺,夕阳照耀着泰安城,汶水、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,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。“半山居雾”,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,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,而且设喻新奇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
③“回视日观以西峰,或得日或否,绛皓驳色,而皆若偻。”“或得日或否”的山峰,色彩各有不同,而神态却是相同的,所谓“皆若偻”。这一比喻,写出了西面诸峰的特点,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,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,形象而生动。
... ... ...
第三部分内容:任务群阅读与实践
1.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: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。
B.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:尊奉。
C.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:欢喜、高兴的样子。
D.其源殆可熟物 殆:大概,恐怕。
解析 C项,应该是惊讶的样子。
答案 C
2.下列各项对文意的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“月色入户”把月光拟人化,写得自然而生动。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,主动地与他做伴,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。
B.“念无与为乐者”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,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。
C.方山子少年、壮年时血气方刚,意气风发,一身侠气;晚年时安贫乐道,心境恬淡。作者有意识地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。
D.《游白水书付过》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,写法上以叙述为主,兼有状景抒情。文章取材详略得当,选语简练隽永。
解析 C项,“方山子少年、壮年时血气方刚,意气风发,一身侠气”错误,原文应该是他壮年时“折节读书,欲以此驰骋当世”。
答案 C
3.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: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?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?
答案 ①人生际遇:苏轼被贬官,方山子“不遇”。
②排遣方式:苏轼寻友、赏景,方山子隐居。
4.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是苏轼的写景文,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,请概括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案 材料一有贬谪的悲凉、人生的感慨、赏月的欢喜、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。
材料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。(或者: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、游兴不减的情感。)
... ... ...
关键词: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PPT课件免费下载,赤壁赋PPT下载,登泰山记PPT下载,.PPT格式;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第一范文|第一PPT|免费作文|免费PPT课件下载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