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学教案 > 正文内容

幼儿园教案 秋天主题教案

第一网小编3年前 (2022-08-30)教学教案235
活动内容:秋天 活动目标:
1、      理解诗歌的内容,掌握诗歌中比喻的手法的运用。
2、      理解词语:随风飘荡、饱满、沉甸甸。
3、      运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。 活动准备:图片 录音 彩笔和画纸 活动过程:
一、      谈话
 1、你们看到的秋天是样的?
 2、秋天有些什么?
 二、欣赏诗歌
1、      幼儿完整欣赏教师的配乐朗诵,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。
2、      提问:
      (1)诗歌里说秋天是什么样的?
(2)你最喜欢诗歌里的哪一段?
3、      出示图片,再次有感情的朗诵,帮助幼儿理解词语并学习短句。
4、      提问:
(1)      秋天,白杨、梧桐、枫树换上了什么颜色的衣裳?
(2)      美丽的落叶在空中怎样?它们像什么一样?(理解词语:随风飘荡)
(3)      为什么说秋天的田野一片丰收的景象?(理解词语:饱满、沉甸甸)
(4)      诗歌中把落叶比作什么?蚂蚱、蟋蟀都说了些什么?为什么要这样说?
三、      再次欣赏诗歌
1、      幼儿再次欣赏诗歌,可以跟着录音机轻轻地朗诵。
2、      幼儿边看图片,边跟着老师朗诵。
3、      提问:你觉得诗歌中哪些句子很好听?
四、      画秋天
幼儿一边欣赏诗歌以便将自己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。
附:       秋  天
蓝蓝的天空上飘着白云,阵阵秋风吹呀吹。
白杨、梧桐换上了黄色的衣裳,红红的枫叶正漂亮。
美丽的落叶随风飘荡,像红蝴蝶,黄蝴蝶在跳舞一样。
迎着秋风开放的菊花,放出阵阵清香。
看:蚂蚱蹦蹦跳跳,蟋蟀蛐蛐叫,
好象在对小朋友说:“快,快,快到田野里跑跑!”
秋天的田野,一片丰收的景象。
颗颗稻谷闪金光,朵朵棉桃开口笑。
粒粒大豆多饱满,沉甸甸的果子压得树枝弯下了腰。
摘下又红又大的苹果,
送给农民伯伯和阿姨。
啊!丰收的秋天多么好!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第一范文|第一PPT|免费作文|免费PPT课件下载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smzbm.com/jiaoan/2022/2419.html

“幼儿园教案 秋天主题教案” 的相关文章

幼儿园教案 小班数学:马戏团(认识多、少、一样多)

活动目标:1、知道3以内数量的多、少、一样多。2、能用----对应的方法对两组物体进行数量比较,说出各有几个、什么多、3、能在教师引导下,关注别人的意见。活动重点:知道3以内数量的多、少、一样多。活动难点:能用----对应的方法对两组物体进行数量比较,说出各有几个、什么多、活动准备:底纸11《马戏团...

幼儿园教案 小班艺术活动《两只老虎》

一、设计理念:在一次音乐活动后,孩子们饶有兴致地请我弹《两只老虎》的音乐,他们都高兴地唱着,这让我和他们共同生成了这个音乐游戏《两只老虎》。新《纲要》在艺术领域里也指出:“喜欢参加艺术活动,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。”而歌曲《两只老虎》,歌词幽默诙谐,我将通过生动有趣地音乐游戏,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...

幼儿园教案 小班语言《还有谁要上车》

活动目标:1、初步理解故事情节,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。2、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。3、培养幼儿大胆发言,说完整话的好习惯。活动准备:故事《还有谁要上车》,幼儿画册。活动过程:一、问题引入,激发幼儿兴趣以收集的汽车声音吸引幼儿的注意力,让他们自由交流这些声音在什么地方听过,是什么声音。借助...

幼儿园教案 小班语言:小鸡的聚会

活动目标:1、在为小鸡购物的故事情景中,初步尝试运用观察、比较、思考推理等方法,准确判断物体的数量。2、体验不同识别、比较的方法为生活带来的方便。活动准备:图片若干、ppt、超市场景活动过程:一、引导讨论、激发情感1、过几天就是新年了,小鸡想在新年来到之即举办一个聚会,它会怎样对妈妈说呢?妈妈又会怎...

幼儿园教案 中班数学:按数量分类

设计意图:根据《纲要》精神,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以幼儿熟悉的家庭人员游戏为引趣部分,通过幼儿的直接参与,感知10以内的数量。在活动中又以多媒体课件来创设小熊整理玩具这一情境,既富有童趣,又直观形象的展示出了幼儿所要学习的内容,吸引幼儿的兴趣,从而达到活动目标。在巩固幼儿按数量分类的理解时,我设计了 “送...

幼儿园教案 数学:豆豆搬家

  玩法:  1. 用筷子将一粒蚕豆依次从1搬(夹)至10或从10搬(夹)至1。等熟悉玩法后进行“夹豆子”比赛,又快又正确者为赢。  2.分别按单、双数练习帮豆豆搬家。  3.用筷子将一粒蚕豆任意夹到三角形、圆形、正方形等图形里,并说出结果。如:“我把豆豆搬到了三角形的家里。”  目的:  1. 学...